第1017章 曹操参战-《三国之模拟城市》


    第(2/3)页

    要扼制飞翼营,仅靠袁氏骑兵是不够的,还需要缩小飞翼的活动范围。

    袁绍听从田丰的劝告,改变了策略。

    首先,进攻乐安国的袁谭左路军,以及进攻济南郡的袁尚右路军。悉数后撤,回到平原境内。此前驰援袁尚的文丑等人也各自回到中路军。收缩兵力后,袁绍中路军加强了对平原城的攻势,同时,袁谭部南下,截断关羽后路,让关羽再无得不到后方支援。

    其次。袁绍控制下的县城,若不是野火众占领,都派驻一千袁军督战。

    袁绍已经不敢对玩家的节操抱有希望,要避免那些玩家频频反水,唯有用督战队监督。平原10县。济南10县,乐安9县,加起来共许29县,其中三座郡城不开放,还有三成左右的名城被野火占领,袁绍实际需要派出的督战队不到两万人,以袁绍庞大的兵力优势而言,完全不是问题。

    督战队一出,名城主们再难以耍滑头。

    当然,不排除极其精明玩家炮制出“督战队全体战死”假象,但袁绍派人打了招呼,除非守军全灭,否则督战队不会上前线。袁绍现在对名城主们怨念很深,他已下定决心,如果真有名城主敢阴他的督战队,他不介意象凤翔城那样,直接派重兵灭掉其领地。

    不得不承认,田丰的策略非常有效。

    袁绍兵多将广,有能力派出大量部队督战,青州府和凤翔城却不行。当袁氏不再冒进,步步为营,每攻下一座名城都巩固防守时,凤翔军再也无法象先前那样,通过四处流窜搅乱局势。

    两日后,关羽接青州府命令,弃守平原。

    关羽趁夜率部出城,往东撤退,率残部退入乐安国境内,与张飞会合。

    平原城很快被攻破,平原郡全境,落入袁氏之手!

    随后,袁氏三路齐头并进,攻入乐安和济南。

    进入乐安和济南后,袁绍继续着步步为营的打法,蚕食青州府的地盘。每被袁军攻下一座名城,青州府的兵源都会相应减少,而袁军则能够壮大,此消彼长,青州府处境逐渐恶化。

    为避免最后无兵可用,青州府只得竭力守住每一座城池,投入机动部队守城。但这样一来,又只能与袁军拼消耗,最后的结果不问可知。虽说左右都是死,死亡过程和时间却不同,青州府只能继续抵抗。

    和凤翔城商量之后,关张二人守乐安国,济南交给凤翔。

    按照约定,关羽和张飞在乐安国坚决抵抗袁军进攻,他们需要投入所有机动部队,兄弟二人亲临前线作战。于是,青州府以兵力严重短缺为由,不仅要回了原本交给凤翔指挥的两万州府部队,还向凤翔城借兵,最终三千先登死士赶往乐安国,帮青州府守城。

    而凤翔军负责的济南郡,却是另一幅场景。

    凤翔似乎并没有死守的习惯,仍以骑兵运动战为主,只是在济南治所屯了重兵。这也使得,济南郡的名城,逐渐陷落。

    总体而言,袁军形势大好!

    以袁绍对凤翔军的了解,凤翔完全有能力稳守济南相当长时间,袁绍认为,凤翔军在济南的表现,表明阿牛似乎并不想全力帮助青州府守城。袁绍不敢相信,某城主会下出这样的昏招,但他随后从其他渠道得知,青州府从阿牛手中收回部队的事,旋即判断出,某城主似乎对青州府不满,也不希望用凤翔子弟兵硬扛袁军进攻,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有消极怠工的嫌疑。

    “齐国和青州府毕竟不是一条心!”

    袁绍虽然很不爽某城主。却也不想逼凤翔太甚,以至于提前决战。

    为此,袁绍中路军北上,与袁谭左路军一起猛攻乐安国,只是让袁尚右路军攻打济南,希望以这样的行动。进一步破坏青州府和齐国的关系。凤翔城似乎心领神会,除了坚守郡城东平陵,就只是派出骑兵游击,对袁尚几乎没有太多威胁。

    袁尚得以从容绕过东平陵,进攻济南其他名城,由于青州府这边的名城主们消极抵抗,袁尚每所攻城无不克,若非提防被凤翔军埋伏,袁尚甚至想分兵掠城。随着一个又一个名城被袁军实际掌握。飞翼营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与袁氏骑兵交锋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袁尚不得不小心。

    凤翔军虽然对守城战不怎么上心,骑兵对决却丝毫不手软。

    袁绍显然有考虑到凤翔骑兵的威胁,故北上前将大部分骑兵交给了袁尚,使得袁尚一度可指挥两万骑兵作战,但多番交手下来,袁氏骑兵累计损失一万余骑。可谓死伤惨重。

    有一次,袁氏骑兵再次将飞翼营围困。没想到塔兰部落的乌恒骑兵突然杀出,与飞翼营里外夹击,那一战,袁尚就损失了四千多骑。其余的战损,都是被飞翼营零敲碎打。

    幽并精骑最近连连受挫,士气十分低落。

    除了骑兵损失较大一些。袁军不断取得进展。

    济南10县,已有7县落入袁军之手,袁尚即将打到济南与齐国边境。乐安9县,袁军已攻下5城,攻破剩余的城池。只是时间的问题。袁绍志得意满,开始与谋士们商议,攻占济南和乐安全境后的计划。

    直接对齐国和东莱发起进攻,还是假道先拿下北海,再对凤翔翻脸?

    还没等袁绍拿定主意,曹操终于出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