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2章 离开-《三国之狂战将军》
第(3/3)页
其实在那个时候自己的孩子有免费的书读,二顿饭还肯包下来谁不乐意?这族会一开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年龄段能不能再扩大一些,似乎还有不少已经成年并有了子女的人都想读书,反到把张仁给整得头大不已。也就是张仁反应也快,最后是把“张氏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重新细分了一下。具体情况是:
六至十二岁的孩子享受全额“义务教育”,全日制学习。时间的安排用现代时制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上午课,十一点至十二点大食;下午一点至四点下午课,四点至五点小食;然后放学。这个年龄段要求务必来学堂读书。
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因为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做事,或耕田或在张仁的船坞里帮工,只享受上一时间段时的上午课,而且不强制。来读的可以照顾大食,不来读的随你便。
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张仁的安排是开办夜校!来不来全凭自愿,学费当然可免,但饭就不包了。还有就是这三个年龄段之间是有递进『性』的。比如说学堂开课后,头一年已经十二岁的孩子只能吃一年学堂饭,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读半日课,以此类推。
别的不说什么,这夜校一开张仁还得去考虑照明上的事那。那年头可没电灯,单凭火烛一是危险,二是会把大家的眼睛搞坏。最后张仁还是决定采用铜镜反光再多点聚光的方法。至于黑板和白石灰笔则不难解决。
另外该学什么张仁也考虑了一下,最后是决定先教会读书认字也就行了,什么圣贤书大道理之类的就不去管他。其实来这里读书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会送到书院里去,也就是说肯送孩子来读书多数是不想当“睁眼瞎”而已。但张仁也作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就是从产业人员中专门抽调了几个精于计算的人出来,好歹要把加减乘除这些初步的数学教下去,再就是要教会用算盘。简单点说,张仁也就是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给安排了出来而已。
到不是张仁不想多选,他自己甚至想把几何学给搬出来,而有自己依稀记得的一点化学、理工之类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他自己都拿不准,哪里敢往外搬?再者有很多东西张仁也知道并不适合在当时的情况下冒然给整出来。尽管如此,张仁还是准备了面积、体积、勾三股四弦五这几样最基本也最实用的几何学。
接下来张氏村就热闹了,选地、修路、建房,处处忙得不亦乐乎。张仁自己则躲在房里准备一些几何学的课本并详尽的解释给那几个“数学老师”听。本来以为会很难教,结果却是一点就通。说起来张仁挑出来的这几个人早先也是船坞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几何题一点不差,再怎么说人家可天天和材料计算什么的打交道那!至于教识字的老师就不难找,挑了几个稍微上了点年纪读了不少书却又没什么名气的书生出来就行。
忙了一阵子年关将至,到腊月二十张仁就发下话去让大伙儿把村里修路建房之类的事先停一停,再轰走了那几个准“数学老师”,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气无力的嘀咕道:“就先这样吧,累死人了啦!”
累归累,张仁心里却知道累的值。按他的想法,这族宗族统一『性』的教育会为家族大规模的培养出人才,一但见效并流传出去,其他的世家就势必会效仿。
谁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家族无疑就会是强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远见的宗主都会重视这种能为家族提供优秀人才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颖川书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说是效仿,指的并不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维持方式,即张仁这种“张氏义务教育”的经济提供方式!
那时的读书学习可以说是士族的专利,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没钱读不了!笔、墨、竹(纸还没有推广,帛又太昂贵)、砚,哪一样不要钱?再加上书院的维持、教书先生们的生活用度,这些都是要学生们掏腰包的。当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这些或是为了自身名望之类的因素会免费收几个寒门士子当学生(刘备是卢植的学生就是一例,只是卢植并不怎么喜欢刘备这个学生,会不会是与刘备太穷有点关系?纯属说笑哈),但那必竟是极少数。
(本章完)
第(3/3)页